为什么我们需要newsletter,去中心化意味着什么 | no.001
为什么我们需要newsletter,去中心化意味着什么 | no.001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这里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第一封邮件的炘。以后的邮件尽量会在周五晚上发送,当然也可能遇上静默期,总之希望你能尽兴~

| 关于newsletter |

观前提示:很粗浅、很不完整的简单介绍 通过后台的记录我发现,目前每一位订阅了这里的用户,使用的都是“仅微信”的方式。而我自己在微信小程序上打开推文,发现所有的外链都无法直接点击跳转,还是觉得有些苦恼。 今天这一部分,我想要试着阐述一下:为什么我们需要newsletter,以及newsletter对于社交媒介来说,意味着什么?
 
或许你会发现,自从我们进入以触屏手机作为载体的信息化时代,不知道哪天开始,我们慢慢与一个个的平台相连,并且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在目前的网络社交媒介中,平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连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角色。我们每天都在平台里穿梭,任由微博、微信、滴滴、美团等等占据掉大半天的时间。
 
但你是否想过,这种媒介环境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架构,甚至于我们已经“离不开”他们了——类似于道德绑架一样,纵然平台很大度不在意你的去留,你自己却要估摸一下离开微信还是支付宝带来的诸多不便,并且大概率来说是无法离开。
 
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通过同意隐私条款,将平台内的个人数据让渡给组织或企业保存与使用,从而换取平台的使用权。
 
我们每一次的点击与浏览的权利,都是在以出卖自己的数据为企业创造财富换来的。
 
这种平台关系造成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用户的数据被平台掌握,其言论是否能够被发布也受到平台的管控与审查。传播政治经济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大众媒介成为社会控制或是社会解放的工具,关键是看大众媒介掌握在谁手中。除非大众操纵媒介,否则媒介将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现实中,资本与权力就是这样借由对平台的掌控,将权力的触角伸入网络社会中,达成对个体的控制和对其的剥削。
 
所以近年来一直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去中心化”
 
图源:Google
图源:Google
 
前几年大火的区块链、比特币等等,都和它相关。可以参见MBA关于去中心的介绍。由于我对计算机科学了解甚少,所以也只能用最粗浅的方式介绍它。
 
如果说中心化的情景是:平台是一个绝对占优势地位的中心,你的所作所为都要依靠平台指定的规矩——平台是宴会的主人,你与你的朋友只是受邀而来的客人,你们的交流也仅限于在每周这一天的宴会上。即使是在宴会上你们单独交流,都不得不遵守些主人家的规矩,并且尽量避免说些对它不利的话。这个时候,没有主人举办的宴会,你们就无从联系。
 
而去中心化的情景则是,我们不通过宴会见面了,我们可以私底下通过其他方式联络,而自由地选择连接我们的媒介。我们可以打电话、写信,甚至靠着某个人帮忙传小纸条。总之我们又能够随意想见就见了,可以在海滩,在山顶,在每个夜晚。
 
好吧,或许又用了一个不甚恰当甚至有点错误的例子。
 
拿我自己举例子吧。由于某些原因,我的公众号被关停了——这一平台的举措,使得我与关注了公众号的读者断联,而一旦我使用了newsletter,如果你在此留下你的邮箱,那么我和你依然可以借由着某种媒介相连,我可以借由很多方式给你们发送信息,一旦某条通路断掉,我写下的东西也依然可以通过其他的通路抵达彼岸。
 
newsletter只是去中心化的模式其一形式。一旦你使用了邮箱订阅某一个人的newsletter,那么对方便可以从任何一种邮箱发信网站、或特定的newsletter的分发网站(如我使用的发「竹白」)联系到你。newsletter 创作者可以完全把握自己的读者数据,不受平台控制,随时可以导出订阅用户,换一个平台,继续发送内容给读者。
 
这样的一种分发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发布内容不受平台方规则限制、可以无限添加外部链接跳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即阅读的私密性与正式性。公众号的内容日益堆砌与阅读环境的浮躁,实际上不利于严肃内容与长篇阐述的阅读,于是我们也得以见之——情感向与热点更加有市场。而newsletter能够稍微将之拉回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去中心化在目前仍是一个理想国,而要真正实现,还有许多现实要素需要考量。它流量小,难以形成转发式人际传播,也面临资本的挤压——人还是更愿意接受能产生更多快乐因子的低信息量事物——我也不例外,看剧看综艺当然比背名词解释要快乐得多。
 
也因此,我也选择了「竹白」这个newsletter分发平台,可以借助小程序的跳板得以与微信相连,更方便,也更直接。
 
我仅仅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媒介平台这个被我们默许的架构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公共表达,能够更多地做一些小小的抵抗。
 
以上。
 
欢迎你通过邮箱订阅这里,让我们在邮件端相遇吧。
 

| 关于我最近的生活 |

 
notion image
 
老实说,自从上一封信给自己规定好每周五发信之后,直到今天周五——似乎是突然到了的周五,直到今晚,我才开始思考怎么开始这仓促的第一篇。以后的每一篇信件,可能其模式和内容都是不固定的,让我们敬请期待吧~
 
这周开始,我也真正进入全面备考的状态了。虽然说,这个复习的开头无比磕磕绊绊和痛苦,背诵的痛苦不亚于高数的痛苦,不知道如何整理笔记和拓展思维,那种天马行空的状态已经无法属于我了。
 
这个开头并不顺利,在焦虑到爆炸学不进去的一两天后,收到了学校图书馆除二层之外均开五停二且除了下面两层其余只开到晚上五点半的消息。刚回复了一条很久前的信息,又回想到昨天看过的报道,觉得一阵反胃。
 
敏感且悲观的人有时候是要花一些时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了。
 
每天都要经历“我不行”的崩溃和“不行也得行”的自我安慰,从来没有想到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杂,如此不进脑子,以至于每每翻开文档就先有一阵头脑发昏的感觉。先把恐惧的念头植入脑海中了,行动起来就很难不受阻。
 
直到昨天晚上,偶然进入了一阵短暂的心流状态,虽然也只有不到一个小时,但是突然感受到的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全心沉入到背诵记忆的东西里面,那种状态有激励到我。
 
希望每一个我们都能够找到最合适的状态开始我们的假期生活。
 
 

| 关于本周的阅读推荐 |

(已删除)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