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崎路同行的我们
献给崎路同行的我们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因为发现自己会零碎写下一些与“女性身份”相关的观察或感悟,这种触角细微而鲜活,又刚好能集结在同一篇中。于是有了“她ta特刊”。更准确来说或许应该叫女性主义特刊的,但这个词语背负了太多的意义,我于是省略掉它们。事实上,我也不会太认同过于“主义”的东西。
 
很久以前我曾写,我是一个朴素的女性主义者,没读过多少理论,只是靠着本能在观察与支持着。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真诚感受都是有价值的。
 
或许还需要强调的是——“女性是一种处境,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性别。”性别也不应该被局限在二分之中。
 
那么我们开始吧~
 

一、

 
国庆假期回了一趟家。回家的第一天是我整个九月笑得最多的一天,就聊一些小事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到家的时候是中午,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屋子的一角,妈妈煲了莲藕排骨汤,是我自己煲汤从来没能达到的鲜味,连忙请教,妈妈笑说,只放了盐。
 
又能够在我的大床上翻滚、赖床,被风带起的窗帘挠痒痒。
 
坐在妈妈摩托车后座,去隔壁乡里买油柑子。卖蔬果的奶奶皮肤晒得黝黑,搬个板凳坐在地上,油柑子就散落在她脚边的塑料布上堆成一小堆。她问,有现金吗?一早上没有收到现金,都是微信支付。中午不知道要怎么吃顿饭。问她有没有手机,她两手一摊哈哈地笑,没有,不会用。
 
在某个阳光很好的早上,妈妈说,走吧我们去“拜hoho”——指的是去寺庙或者道观或者其他一切供奉神仙、佛祖、塑像、甚至是一块飞来奇石——的地方祭拜。总之只要是灵验的地方,潮汕人总会带上香火和水果零食前去祭拜。一座山上通常儒释道三家不分伯仲,和睦共处。
 
我们去的是“白花尖大庙”,庙宇坐落在距离内海不远的山脚。
 
虽然之前去过很多次了,我也是直到这一次才留心到,这座大庙主殿里供奉的神仙,是三位女性,正位是九天圣母,左、右奉天后圣母、骊山老母。我又想起来福建百姓也会供奉妈祖,在渔民聚居的地方,大多也会有妈祖庙。这似乎是为数不多的,女性占据主体地位的庙宇。
 
九天圣母,又名“九天玄女”,传说为上古女神,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弟子、黄帝之师,辅助黄帝战胜蚩尤安定天下而得敕封为女神。 天后圣母,即妈祖,原名林默,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骊山老母,亦称作“黎山老母”,是神话传说中的女仙,武当山道教称其道号为玉清圣祖紫元君。传说中骊山老母横跨多个时代,具有极为强大的法力,并教出各个时代中的英雄女将,如齐宣王的妻子钟无艳、杨门女将穆桂英、祝英台等,都为黎山老母的门下弟子。
 
那天庙里在举行某些宗教活动,参与其中的法师也大多为女性。主殿内做法事,主殿外是来来往往诚心的人群。这算是一种民间的女性主义实践吗?
 
我还在大庙主殿的墙上看到了一张正月初三夜张贴的“乩喻”,预测了今年的四季风雨和各类运势。纸张已经略泛白,抛开内容准不准确不说,这份张贴我却很喜欢。
 
乩(jī),是指占卜问疑。通过占卜问吉凶。
 
白花尖大庙每年都会张贴一则“乩喻”
白花尖大庙每年都会张贴一则“乩喻”
 
我大概不是足够有“灵性”和“悟性”的人,但这样的环境却让我感觉心平静安稳。
 
听看理想电台成庆老师的两次对谈,提到,他外出旅行时喜欢去寺庙。我也是喜欢的。香火的气味和抛却杂念的心流,古建筑和树木,木鱼和吟诵。
 

二、

 
正在做的“小编”这份工作,每天不得不浏览成百上千的新闻,其中很多都与性别相关。家庭暴力、性骚扰、婚恋、争议......有时候我在想,这些有着“新闻价值”的新闻片段到底对于社会有何种价值?真的能引以为戒,还是会有更多人吵起来?
 
原想在评论区认真讨论,看一方用“小仙女”和“女拳”冷嘲热讽,另一方用“男宝”和“小小的”回击,便想叹一口气,再把电脑页面关掉。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一条新闻:
 
8月25日,据九派新闻,两个月前,小叶在成都地铁上被两名女生指控偷拍,民警调查后为他澄清,但女子敷衍道歉。8月25日,成都地铁偷拍事件当事人小叶(化名)告诉记者,他起诉了诬告他偷拍的两名女生,要求她们公开赔礼道歉,并申请了经济赔偿。小叶表示,他之所以坚持要一个结果,同时也是想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被诬陷了,他去证明自己的清白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
 
 
这条新闻自从发生以来就多次得到进展的报道,抛开所有一切我内心最深处还是会皱眉头:这真的至于吗?或许这还可以引申到“误会”和“诬陷”“诽谤”之间的界限等需要探讨的问题,但我想到的是,明明有那么多事实上被性骚扰而无法立案无法得到公正结果的事情,正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地发生着。
 
我是会觉得难过的——“指控偷拍”,是我们自作多情的吗?
 
圆桌对谈节目《第一人称复数》第一期就是讲性骚扰。周轶君说,“在一个女性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碰到过性骚扰的。”但大多数女生的第一反应是迟疑,这是性骚扰吗?
 
这个问题上周我就遇到过。是我的一位朋友,她去见异性前辈,被对方做了一些稍微越线的肢体接触,她说,她觉得心里不舒服,但她反复向我确认,这是性骚扰吗?真的吗,你觉得是吗?
 
性骚扰的恶劣程度在于无孔不入——极昼工作室进行了一次社会实验,他们在交友软件上,以虚拟的四个不同年龄段和装扮的女性身份跟异性聊天,结果出乎意料,年龄设置为14岁的未成年女孩身份收到的性骚扰信息远多于另外三个女性身份。这意味着,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会比以前更容易遭受来自远方的性骚扰。
 
notion image
 
在《第一人称复数》的对谈里提到,女性对于性骚扰的反抗是有多重的阻碍的,如果暂时这个行为只是停留在觉得不舒服的阶段,或许女生就要纠结,为此跟对方撕破脸皮是应该的吗?但下一步对方会不会进一步得寸进尺,无从知晓。
 
另一个朋友曾经跟我坦言,她当时迫于环境的压力没能把对方的手给一把甩开。为此她很久都困扰于此,一种耻感和不甘让她不会再想回想那段回忆。
 
我所在的公司也曾经出现过性骚扰的事件,最后是领导介入,骚扰者被卷铺盖走人,后来入职的员工也会被强调,如果你感受到不适,可以跨级向上报告,无需容忍。
 
我希望再也不要有女生受困于这样的经历中。
 
notion image
 

三、

 
最近看到的《正面连接》的一篇报道,是关于女子电竞的。文章很长,我不知道我看完后的心情该如何描述,此前我从来不了解电子竞技这一个领域,虽然我也稍微关注体育、知道亚运会有电竞比赛、也看游戏直播和切片。我只是觉得这个世界上被遮蔽的“因为你是女生”的事情,还是太多太多了。
 
国庆回家的时候和爸妈一起看了中国男篮对决菲律宾男篮的比赛转播,比赛从最初略有优势最后转败,爸爸说,没办法,对面有那么多归化的球员,黑种人天生要比黄种人强。妈妈反驳他,谁说的,中国女篮在全世界都能排到最前列。
 
我才想起来,对哦,中国的三大球,都是女队要强于男队。但除了被历史“赋予意义”的中国女排,对于女足和女篮的讨论总还是游离于大众关注的边缘地带,出现的时候,也总是因为拉踩男队的需要。
 
但这是为什么呢?就像亚运会电子竞技赛场上没有女性成员一样,女性总是被忽视或被先定义为“没天赋”“麻烦”,再因为这样的定义丢失掉本可以拥有的“机会”“自信”,从而丢失掉“获得成就的能力”。
 
竞技体育是平等的吗?这个命题本身有待商榷。但就算竞技体育的赛场是平等的,赛场之下的闲言碎语、刻板印象、男性凝视,还有多少是所谓真的平等的呢?
 
我又想起了从小到大遇到的“女孩子读文科吧”、“女孩子不用读太高的学历,以后不好嫁”、“女孩子还是要找离家近的工作,你又是独生,好照顾家里”。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用客观事实来自证“我可以”,而不是“最开始你就相信我可以”,并且“我能享受到同样好的资源”呢?
 

四、

 
工作日的晚上去看了一场话剧,九人出品的《春逝》。剧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一位是以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为原型的顾静薇,一位是以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为原型的瞿健雄。另一个角色则是以著名的爱国物理学家和剧作家丁西林为原型的丁奚林。
 
故事很柔和轻巧,讲述的是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三人的日常,“乱世中物理所三人组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取舍”。
 
notion image
 
剧场很小,画面很简单,就像是坐在苏杭河边,披着黄昏的日光,听三人娓娓道来。真的喜欢旗袍和吴语,喜欢枝桠的影,喜欢评弹和甜水的蓝瓷碗。建雄的角色演绎略微刻板了,但我还是很喜欢。
 
静薇原本是物理所里唯一的女研究员,亦是女博士,却在相亲时被挑挑拣拣。建雄为了出国念书而考了三次,终于考到第一名,却因为“出国学物理的名额给女子是浪费”,而被第二名的男生顶替。静薇还是勉励她继续读书,“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微小的原子与核子却不会。我们的努力终究是能被看见的。”
 
最后一幕定格在,静薇写信送别终于得到出国机会的健雄。
 
后半场我哭得稀里哗啦。我想到老师,她也曾送我书,勉励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自己”。想到毕业季时妈妈帮我抵挡住爸爸的质疑,让我既然找到了工作就安心留在广州。她总是说,你要自信。我也想到很多给过我力量的女性朋友,很想念她们。
 
我们能够也这样,把手紧握着吗?也能够共舞一段,共赏春光吗?
我还是期盼着,期盼着。
 
notion image
 
 
2023年终:当我不遗忘也不想曾经 | no.15“半月抛”的生活现状 | no.14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