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戒指戴到了无名指上 | no.04
我把戒指戴到了无名指上 | no.04
随笔|2022-8-5|最后更新: 2025-3-13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先行预警:本篇涉及较多与“亲密关系”相关的个人碎碎念。仅代表本人(当时的)价值观,仅限参考。
 
 

 
如常地打开电脑桌面的word——从前随意码字的地方——找找灵感,才发现自己曾经在2021年末尾的时候在里面敲过一千多字亲密关系废掉的文稿。
 
这个话题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可能是由于每个阶段加进来一些事情,由此产生不同奇妙气味,让我都饶有兴趣地想要描述一番。
 
我才想着,这个世界外部的事务已经太繁杂太让人无所适从的,而向内探索往往是一种积极抵御或消极消解的方式。
 
所以我还是允许自己一遍又一遍修正对此的想法,并且认为有记录的必要性。
 
“所以你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你可以描述出来么?”
 
这是二波在2021年那天在聊天框里问出这个问题,我正结束了一大段忙碌的时间,各种该忙的比赛和任务暂告一段落,突然有种情绪上突然落下的空虚。我记得我在操场和她久违地打了一通电话,聊了很多关于此的事情
 
而上周的某天,同样是二波突然问我,“如果你觉得自己孤独,你认为这份孤独可解吗?”
 
我瞬间的反应是,还会有饱满的孤独感。还是会希望有人在某个时刻可以随时随地与你共振。
 
二波的回复是,“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其实仍然把希望或者是期盼的共鸣感放到了他人身上?”
 

 
我跟老妈说,我要去参加个活动。老妈问是什么活动。
我说:我要去和自己结婚。
 
是的,这学期「我要whatyouneed」在广州举办了一场活动,由于实在是只有两站地铁距离的地理优势,我被选上了。那时候是六月份。
 
一个人赴宴,然后像喝酒一般地撬开瓶盖,喝掉了两瓶好望水。去到现场的时候还很早,还能够望到乌云背后的一点夕阳,就着夜幕,在场地里漫无目的地走着。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更多关于这个活动的信息指路B站:我要whatyouneed
 
其实我是极其忐忑的。这个活动对我的意义似乎不是“婚礼”——毕竟我连一条白色的裙子或者裤装都没有——而是“自己”。当我接到入选的邀请之后,我犹豫了几天是否要去:我会不会很奇怪,一个明明没有很多自信的人,明明也没有很爱自己,在那么多的时候承担不起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却要和自己“结婚”。
 
后来想起来,这就好像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的心理,哪怕是在亲密关系里我也会是这种想法,我还没准备好,在我没有做出所有完备的确认之前。
 
在过去的某个阶段,我曾经很在意“自己高中没有被异性喜欢过”这个事情,我还记得在tape小纸条里收到过朋友的安慰。那个时候我觉得可能有我不够有女性气质,不够会打扮的缘故,但肯定是因为我性格不好,或者是不值得被喜欢。因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
 
回到那天晚上——后来我也真的没能在现场完成所有的愿望,本来想要和每一位还蛮喜欢的编辑合影,最后也只敢迈出唯一的一步——我还是没有对自己很有自信。那天结束后也确实觉得遗憾。
 
不过在活动上,我明确了一件事情,就和我逐渐对自己的期望一样:无论是否是在亲密关系中,我都要能够下定决心和自己共处,尊重自己,完全接纳自己,并且懂得如何学习去爱。
 
 

 
有趣的观察是,身边有一部分同龄的女性朋友,有着不婚不育的打算与畅想;但似乎我还没有发现男性谈论“我不想进入亲密关系,也不想结婚”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场对谈的,让彼此知道为什么对方会这么想。
 
我感受到与婚育相关问题的紧迫感,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快要进入“被审视”的年龄了。
 
周二晚上母亲跟我说,堂姐迎来了一个小宝宝,我恍惚想起来自己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在一中路上拐角的时光机械铺的许愿树上笨手笨脚系上纸片——那个时候店铺还没有搬走——写下祝她顺利考上大学的祝福。
 
堂哥要比堂姐大好几岁,长辈们虽然也在催促,但总体的观感依旧是“男孩年纪大一点没关系,女孩子就不一样了。”我于是也知道自己的反驳都只能是徒劳无功。
 
周末和大我一岁的姐姐去亲戚家吃饭,两个人接续被拷问有没有“行情”,亲戚说,“你奶奶都打电话给我了,叫我给你盯着点”,又劝道,“女生真的应该早一点,我年轻时候也想着不结婚,现在四五十岁还要一边工作一边带娃,很累的。”
 
我打趣说,那就不要生小孩嘛。
 
她说,不行的,在婚姻里还是要有。她顿了顿,补了一句,“除非你一直单身,那就不用。也挺好!”然后我们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我想起来和母亲也有过类似的对话。我跟她说,我们心平气和地讨论分析一下吧。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觉得孩子必须要结婚?她说,因为更希因为更希望她可以有另一个人和她彼此扶持走下去,人生很难走的。
 
我问她,那有为什么觉得必须要生孩子?母亲依旧是以某些老一套的观念跟我唠叨一番,末了她说:其实夫妻两个人都觉得不要的话,那我觉得也是他们的选择了。
 
我笑,好的,我想我还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我还和母亲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我说,如果有人不想要结婚,而是和同性的朋友们缔结一个互相陪伴的人生关系,以取代你所谓的“彼此扶持走下去”的观念呢?
 
我们没有接着这个话题聊下去,但母亲当时的观点是,这没有保证。虽然我很想要反驳,这么说的话,婚姻也不见得有保证。
 
似乎除了性的需求之外,与一个互相认可并且互相促进的“他者”,一起共建一段“契约关系”,是否也可以除了性和生育之外代替婚姻制度呢?
 
在长毛象上恰好碰到象友有着相似的观点。她分享的书《死亡的脸》中就提及了同性群体结成无血缘关系的“亲人”,在重病和临终阶段陪伴的过程。象友认为,异性夫妻家庭模式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应该到了可以进行新模式实践的时候了。
 
于是我引出了一个观念,性在一段亲密关系里的重要性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要放在任何一个过去的时刻里,我都会无比地避讳——因为我曾经(或者依然)存有着对性的某种恐惧。
 
上次在和朋友袒露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无所适从和对于性的畏惧时,朋友问我,你有没有受到过性骚扰之类的事情。
 
我没有,所以我一度不知道我的恐惧因何而起。
 
来自2025年的补充: 恭喜我已经对“性”不再恐惧了!完整地认识到了它为何物之后,完全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疑惑——不是因为我恐惧它,而是因为性在我的亲密关系体验里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I would rather have a cake~
 
似乎是社会规训对性的描述固化在了一个框框里,以致于一种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的压迫感与恐惧感,让我不适。两性对于性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每个个体的感受也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更多的可能还是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上,我没有完全接纳自己,也害怕不被完全接纳。
 
直到在他塔拉的视频里,我了解到对性产生恐惧的,大多数是女性。我又由此看了她的许多视频,也慢慢感悟到一些理想中双方都应该学习与探索的可能性。
 
性不等同于亲密关系,也不必然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应当是一种彼此尊重的探索,也应当允许任何拒绝。
 
 

 
说了这么多,我依旧对亲密关系一无所知。并不是我认为自己要这样,或者是那样,而是说,我依旧想要用冷静的眼光去审视它与自己的关系。
 
昨天是七夕佳节,也照常和老朋友说了七夕快乐。我也把戒指戴到了无名指上。
 
曾经被家人问过为什么要戴戒指,被另一位家人说,那当然是彰显自己“single”以暗示其他人可以接近。我只想笑。其实只不过是个浪漫又傻气的设想,和我为什么写日记是一个原因。我以此许诺我自己。
 
回望每一个抗拒的,胆怯的,停留在原地的自己,回望每一次的内耗与辗转反侧,自我质疑与释放,或许都是走到今天的我所必然经历的。我们依旧会渴望爱,渴望共鸣,也不妨碍我们暂时止步于对于一段关系的追求与渴盼。
 
 
最后推荐我本周最喜欢的亲密关系相关的视频:
 
notion image
 
 
 
 
就算我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想家。| no.05“看微博有一种吃火锅的感觉”,你是花椒还是肥牛| no.03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