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遗迹】如果不能同频的话
【公众号遗迹】如果不能同频的话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延展链接🔗
 
 
原发布于2022年3月9日
以下原文:
 
notion image
 
 

 
终于终于把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看完了,我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
 
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在校园网的加持下,从晚饭后一直看到九点多,断断续续,就像电影里那个红绿灯一样,要手动按下才能不情愿地前进。
 
虽说电影的前半截我是一边笑着一边开小差地看,我似乎更喜欢自然一些的情节设置,而不是这种层层叠叠地强加式的表达——在我明白电影意图要表达什么之后,这种表面的不断的强调变成了一点带着幽默的滑稽。
 
后半截着实让我沉浸,深深地吸气又吐出。
 
我的脑子里浮出来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同频的话 真的是太可惜了”,并且它久久不去萦绕在脑海里。
 
朋友问我看完是不是对爱情失去了幻想,我想了想,其实没有。
 
反而是觉得有一些释然。
 
 

 
电影里的两人相遇是许多巧合和契机堆积起来的。山音麦和八谷娟因为错过尾班车而认识起来,他们在深夜的小店里聊起来,发现彼此喜欢看一样的展,读一样的书,想法也碰在一起。
 
即使它们指向的是两个人相似甚至相同的价值观和爱好之类的话题,而我却想起来那些单纯的巧合被解读为宿命之类的东西。
 
在一些亲密关系的开始里,巧合总给进一步的交往抹上了一种命中注定的奇妙色彩。号码,排名,甚至于作业本叠在一起的顺序,学生时代里总会偷偷为之开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女主就是把手上的书本当作一个加之于喜欢的砝码。神秘面纱加在上头的情绪上,愈加上头。
 
我曾经也是一个巧合收集者,每次找到了一点可以发散想象起来的契机,就会满心欢喜地记下来。就像自己2018年在微博开了一个帖子,“记录做过的梦”,有时候会做梦梦到谁,醒来的时候,会记下来,成为今后偶然翻起的会心一笑。
 
在豆瓣“我今天遇到一个crush”小组,会看到蛮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涌起的甜蜜泡泡——因为写在食堂白板上schoolgirlbyebye互相认识,“然后我们就互相开始推歌,还发现了共同喜欢的电影和导演,感觉真的很同频。”
 
我在想,巧合大概意味着更多的交叠区间——无论是从神的视角,还是从人的维度——我们也是借着这个理由,让自己对对方产生更多的关注和好奇,也促成了更可能的开始。
 
但在事与愿违的时候,那些一开始被所谓称为“缘分”的东西,又会成为什么呢?
 
就让梦境单纯成为平行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好了。
 
 

 
我是在亲密关系里打退堂鼓的人。从实战到想象都是。
 
一旦我不确定彼此的“需求”相契合,一旦有一些不适应不适合的期待,我就不会想要往前,像一个一点都不勇敢也不愿意去试错的人,习惯在迈出第一步之后就停下脚步。(当然这数量也远远称不上习惯这个词(笑)
 
可能因为本身就是敏感而内耗的人,在还没有开始我就能够预料与想象到,那些可能因为错位造成的消耗和压力。而我完全没有信心能够处理好。
 
之前打开的《亲密关系》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学期还没有看完,借书里的目录讲,社会认知、沟通、关系期待、性、权力……那么多的待办事宜需要去构想和碰撞,就觉得,啊,真的好难。
 
但我也在想,如果这些方面都契合,如果是因为完全契合才走到一起,就认为据此就可以走到最后吗?电影里的恋爱,不也如花束般不能久留。
 
好像只能通过沟通里去和对方保持独立的同频。
 
电影里的他们,好像都没有真正坐下来好好谈清楚,为什么要为了生活而做不喜欢的工作,为什么依旧热爱着书本、漫画与展,在分手的边缘要提结婚是一件对的事情吗,一味以“没关系”作为忍让的搪塞又会如何。
 
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与思维框架里,并且不为对方妥协。
 
以我自己的经验,缺乏沟通或许会陷入一个“距离感使我产生对于契合的可能性不可避免的高估”,或许是“缺乏双向交流所以有着近乎完美的印象”。
 
而沟通永远是构筑人的桥梁。
 
如果没有做好与对方保持平等、坦诚交流的条件与意愿,那么请先等一下。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翻回来杂乱前几天写这部电影的文章,就像是杂乱的文里说的,不在一起,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结局。
 
有一个朋友,她说起曾经经历过的亲密关系,即使过程中有过很多摩擦和不适,即使结束之后有漫漫无期的难过与反噬,但等到时间过去足够久,等到把眼泪流过了,等到哪天再想起来,就只记得那些好的东西。
 
我说,我跟你一样。
 
可能因为从来没有“在一起”过,留下来的那些回忆真的都很美好。得到一些积极的反馈,也更明白他人眼里的自己和现实中自己的差距。
 
即使明明白白知道应该不是能够走一路的关系,但不妨碍那些美好在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
 
“漫画很喜欢,男爵也很喜欢。
这样就是最好的结局啦。”
 
 
Loading...